我國大學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的需求與發展之研究

壹、研究動機: 本研究是探討教育機會均等、大學教育的需求與我國大學教育的發展。研究範圍是以參加大學聯招的四年制日間部大學院校為研究對象,時間上是以縱貫面的動態(dynamic) 分析為主,探討台灣地區四十年來大學教育的發展情形;而不同校際間發展的差異性,以79學年度為橫斷面的研究,探討不同大學在教育量與教育質發展類型上的差異性。 貳、研究目的: 一、探討我國公私立大學在教育資源分配上的公平性。 二、探討我國大學教育機會是否有性別上的差異性。 三、探討我國大學院校在區域分佈上的均等度。 四、探討我國大學教育的需求應屆生與重考生的差異性。 五、探討不同年度教育量的發展是否有差異。 六、探討不同年度...

Full description

Bibliographic Details
Main Authors: 張碧芬, ZHANG, BI-FEN
Published: 國立政治大學
Online Access:http://thesis.lib.nccu.edu.tw/cgi-bin/cdrfb3/gsweb.cgi?o=dstdcdr&i=sid=%22B2002004636%22.
id ndltd-CHENGCHI-B2002004636
record_format oai_dc
spelling ndltd-CHENGCHI-B20020046362013-01-07T19:24:04Z 我國大學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的需求與發展之研究 張碧芬 ZHANG, BI-FEN 壹、研究動機: 本研究是探討教育機會均等、大學教育的需求與我國大學教育的發展。研究範圍是以參加大學聯招的四年制日間部大學院校為研究對象,時間上是以縱貫面的動態(dynamic) 分析為主,探討台灣地區四十年來大學教育的發展情形;而不同校際間發展的差異性,以79學年度為橫斷面的研究,探討不同大學在教育量與教育質發展類型上的差異性。 貳、研究目的: 一、探討我國公私立大學在教育資源分配上的公平性。 二、探討我國大學教育機會是否有性別上的差異性。 三、探討我國大學院校在區域分佈上的均等度。 四、探討我國大學教育的需求應屆生與重考生的差異性。 五、探討不同年度教育量的發展是否有差異。 六、探討不同年度教育質的發展是否有差異。 七、探討不同年度教育的需求是否有差異。 八、探討不同大學在教育發展的類型上是否有差異。 九、探索教育機會均等、大學教育的需求與我國大學教育發展的因果關係。 十、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作為有關教育機關以及未來研究的參考。 參、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政大PRIME 6150大電腦的spssx和SAS,以及pc版的LISREL7 統計套裝軟體,作為統計分析的工具,並以下列統計方法檢定研究假設。 一、以t考驗以及勞倫茲曲錄(Lorenz curve) 、Gini係數檢定假設一~二。 二、以t 考驗檢定假設三~四。 三、以每十年為一組,用多變量變異數分析(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檢定假設五~七。 四、以集群分析(cluster analysis) 將我國大學在教育發展上進行分類,分類結果的正確性則以區別分析(discriminate analysis) 加以檢定,以檢定假設八。 五、以教育機會均等、大學教育的需求為外衍變項(exogenous variables),大學教育發展為內衍變項(endogenous variables) ,進行線性結構關係模式分析(Linear Structural Relation) 以核定假設九。 六、以大學教育發展為外衍變項(exogenous variables) ,教育機會均等、大學教育的需求為內衍變項(endogenous variables) 進行線性結構關係模式分析(Linear structural Relation) 以檢定假設九。 肆、研究結果: 一、假設一的研究結果: 公私立大學院校的師生比,學生單位成本有差異存在,即公私立大學院校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等,公立學校的學生享受較多的教育資源。 二、假設二的研究結果: 大學院校在區域分佈上是不均等,大多數集中於北部地區,佔1/2強。 三、假設三的研究結果: 大學入學機會有性別上的差異,男大學生人數多於女大學生人數。 四、應屆生與重考生對大學教育的需求是有差異的,應屆生報考人數多於重考生人數。 五、報考人數中不論是應屆生或重考生,研究發現皆有年度的差異,而且隨著經濟成長愈高,差異性愈明顫。就大學報考人數而言,每年度均成直線的增加。 六、不同年度教育量的發展是有差異的: 在量的發展上,發現不論是校數比、大學生在學率、入學錄取比率,皆有年度上的差異。大學院校的校數發展,在民國39-49 年時校數最少,民國50~ 69 年時是穩定成長,而民國70~ 79 年是大幅增加。 而大學生在學率,若以每十年為一組,發現是成倍數的增加,而且不同年度間有明額的差異,它是成直線的上升。在錄取率方面,近十年來亦提升很多。 七、不同年度教育質的發展是有差異的: 專任教師四十年來成直線增加,而且不同年度間亦達顯著差異。 教師研究出產力在民國50 年以後也成直線增加,而且每十年的間隔之間皆達顯著差異,研究亦顯示,師生比從民國50~ 79 年間,每十年間沒有顯著差異;。學生單位成本在民國39 年~ 59年間沒有顯著差異,從平均數來看,單位成本很低,直到民國70 年~79 年間才大幅提升,與前三十年皆達顯著差異。 八、就大學院校發展類型而言: (一)、量的發展類型: 將我國45所大學院校分成低、中、高三種教育量發展類型,結果以區別分析檢定,分類的正確率是100% 亦即沒有被分類錯誤的學校。 全國只有台大屬於高教育量發展類型的學校,台大在科系數、班級數、研究所數都排名第一,而且大學聯招四個類組中都有台大科系,因此在量的發展上,為其它各校所不能及。屬於中教育量發展類型的學校,包括政大、師大、成大、中興、東海、輔仁、東吳、中原、淡江、文化、逢甲等11 所學校,而其餘33 所學校則屬於低教育量發展類型的學校。 (二) 、質的發展類型: 我國大學院校可分成低、中、高教育質發展類型,結果以區別分析檢定,分類的正確率是100% ,亦即沒有分類錯誤的學校產生。 政大是全國唯一屬於中教育質發展類型的國立大學。而私立大學除了東海、東吳是中教育質發展類型的大學外,其餘是屬於低教育質發展類型的大學。師範體系的大學院校除了台東師院是中教育質發展類型的學校外,其餘皆屬於高教育質發展類型的學校。而在79 學年度才開始招生的長庚醫學院、元智工學院、華梵工學院、中華工學院、大葉工學院、高雄工學院均屬於高教育質發展類型的學校。 九、就因果模式而言: 本研究中發現,若是以教育機會均等、大學教育的需求為外衍變項,而以大學教育質與量的發展為內衍變項,則因果關係獲得驗證;但是以大學教育質與量的發展為外衍變項,而以教育機會均等、大學教育的需求為內衍變項時,在本研究中卻無法獲得支持。 伍、建議: 一、教育政策方面: (一)輔導私立大學院校健全發展: 由教育經費、師資素質的資源分配,得知私立學校的學生所享受的教育資源,遠不如公立學校的學生,而私立學校的學生又必須負擔高昂的教育成本。在學校的發展類型上,私立大學除了改制不久的靜宜大學以外,皆是中教育量發展類型的學校,其中文化大學是全國學生最多的學校,但相對的也是師生比最高的學校,可見文化大學只偏重量的增加,而忽略了質的改善。其餘的私立大學,除了東海、東吳以外,皆是低教育質發展類型的學校。由此可見,私立大學偏重量的增加,而忽略了質的改善,因此輔導私立大學院校健全發展是必須的。對於私立學校的經費補助應該以學校辦學績效為標準,獎助其改善師資、充實設備,以提升私立學校辦學品質。對私立學校接受獎助後之辦學成效,應追蹤考核,以作為後續獎助之依據。 (二)促進各地區高等教育均衡發展: 目前各大學院校過度集中於北部地區,基於高等教育區域均衡發展的理念,應積極配合「國家建設六年計畫」,建立各區域高等教育網路,每一地區至少設立一完整的綜合大學,使高等教育在區域發展上均等化,以促進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 (三)量的擴充與質的提升並重: 在各大學院校系所的增加上,宜考量配合國家人力發展的需求,依據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對人力需求的預佑,在未來十年的人力供需上,以工、商、醫、教育的人才供不應求,而文、法、理、農將出現供過於求,因此在量的發展上,必須從國家建設的整體來考慮,亦即高級人力的培育與就業市場人力供需應密切配合,才能發揮教育投資的效益。 大學教育的發展,除了量的增加外,也應注重質的改善。在教師資格的審查上,學歷以具國內外博士學位為主;增加專任教師的員額編制,減少兼任教師的聘請,使班級人數、師生比達一定的合理比例;建立制度化的審稿制度,強化各校審查權責,接升教師學術水準;並且對低教育質發展類型的學校,補助教育經費,助其改善教育品質。 (四)建立公開、公正評鑑制度: 政府應建立公正、客觀的評鑑制度,評鑑各大學系所的師資、設備、教學、研究出產力、畢業生出路,並且定期公佈評鑑結果,以提升教育品質,而且可作為學生選擇系所的參考。 二、未來研究方面: (一)本研究是以鉅觀的方式來進行。未來在研究高等教育問題時,可以從微觀的方式,來探討高等教育問題。 (二)在質的發展類型上,集群分析所參照的指標,可再加入各大學院校的期刊種類、英文期刊數,以作為參照的指標。 (三)本研究所採用的因果模式是一種新的嘗試,而根據本研究的相關文獻可知內、外衍變項間可能互為因果的關係,但在目前方法學上卻仍無法解決此問題。 因此,關於互為因果模式的建立,仍需後繼的努力研究,才能在方法學上有突破性的貢獻。 (四)本研究未使用時間數列分析(time series analysis),未來研究亦可嘗試使用。 國立政治大學 http://thesis.lib.nccu.edu.tw/cgi-bin/cdrfb3/gsweb.cgi?o=dstdcdr&i=sid=%22B2002004636%22. text 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collection NDLTD
sources NDLTD
description 壹、研究動機: 本研究是探討教育機會均等、大學教育的需求與我國大學教育的發展。研究範圍是以參加大學聯招的四年制日間部大學院校為研究對象,時間上是以縱貫面的動態(dynamic) 分析為主,探討台灣地區四十年來大學教育的發展情形;而不同校際間發展的差異性,以79學年度為橫斷面的研究,探討不同大學在教育量與教育質發展類型上的差異性。 貳、研究目的: 一、探討我國公私立大學在教育資源分配上的公平性。 二、探討我國大學教育機會是否有性別上的差異性。 三、探討我國大學院校在區域分佈上的均等度。 四、探討我國大學教育的需求應屆生與重考生的差異性。 五、探討不同年度教育量的發展是否有差異。 六、探討不同年度教育質的發展是否有差異。 七、探討不同年度教育的需求是否有差異。 八、探討不同大學在教育發展的類型上是否有差異。 九、探索教育機會均等、大學教育的需求與我國大學教育發展的因果關係。 十、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作為有關教育機關以及未來研究的參考。 參、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政大PRIME 6150大電腦的spssx和SAS,以及pc版的LISREL7 統計套裝軟體,作為統計分析的工具,並以下列統計方法檢定研究假設。 一、以t考驗以及勞倫茲曲錄(Lorenz curve) 、Gini係數檢定假設一~二。 二、以t 考驗檢定假設三~四。 三、以每十年為一組,用多變量變異數分析(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檢定假設五~七。 四、以集群分析(cluster analysis) 將我國大學在教育發展上進行分類,分類結果的正確性則以區別分析(discriminate analysis) 加以檢定,以檢定假設八。 五、以教育機會均等、大學教育的需求為外衍變項(exogenous variables),大學教育發展為內衍變項(endogenous variables) ,進行線性結構關係模式分析(Linear Structural Relation) 以核定假設九。 六、以大學教育發展為外衍變項(exogenous variables) ,教育機會均等、大學教育的需求為內衍變項(endogenous variables) 進行線性結構關係模式分析(Linear structural Relation) 以檢定假設九。 肆、研究結果: 一、假設一的研究結果: 公私立大學院校的師生比,學生單位成本有差異存在,即公私立大學院校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等,公立學校的學生享受較多的教育資源。 二、假設二的研究結果: 大學院校在區域分佈上是不均等,大多數集中於北部地區,佔1/2強。 三、假設三的研究結果: 大學入學機會有性別上的差異,男大學生人數多於女大學生人數。 四、應屆生與重考生對大學教育的需求是有差異的,應屆生報考人數多於重考生人數。 五、報考人數中不論是應屆生或重考生,研究發現皆有年度的差異,而且隨著經濟成長愈高,差異性愈明顫。就大學報考人數而言,每年度均成直線的增加。 六、不同年度教育量的發展是有差異的: 在量的發展上,發現不論是校數比、大學生在學率、入學錄取比率,皆有年度上的差異。大學院校的校數發展,在民國39-49 年時校數最少,民國50~ 69 年時是穩定成長,而民國70~ 79 年是大幅增加。 而大學生在學率,若以每十年為一組,發現是成倍數的增加,而且不同年度間有明額的差異,它是成直線的上升。在錄取率方面,近十年來亦提升很多。 七、不同年度教育質的發展是有差異的: 專任教師四十年來成直線增加,而且不同年度間亦達顯著差異。 教師研究出產力在民國50 年以後也成直線增加,而且每十年的間隔之間皆達顯著差異,研究亦顯示,師生比從民國50~ 79 年間,每十年間沒有顯著差異;。學生單位成本在民國39 年~ 59年間沒有顯著差異,從平均數來看,單位成本很低,直到民國70 年~79 年間才大幅提升,與前三十年皆達顯著差異。 八、就大學院校發展類型而言: (一)、量的發展類型: 將我國45所大學院校分成低、中、高三種教育量發展類型,結果以區別分析檢定,分類的正確率是100% 亦即沒有被分類錯誤的學校。 全國只有台大屬於高教育量發展類型的學校,台大在科系數、班級數、研究所數都排名第一,而且大學聯招四個類組中都有台大科系,因此在量的發展上,為其它各校所不能及。屬於中教育量發展類型的學校,包括政大、師大、成大、中興、東海、輔仁、東吳、中原、淡江、文化、逢甲等11 所學校,而其餘33 所學校則屬於低教育量發展類型的學校。 (二) 、質的發展類型: 我國大學院校可分成低、中、高教育質發展類型,結果以區別分析檢定,分類的正確率是100% ,亦即沒有分類錯誤的學校產生。 政大是全國唯一屬於中教育質發展類型的國立大學。而私立大學除了東海、東吳是中教育質發展類型的大學外,其餘是屬於低教育質發展類型的大學。師範體系的大學院校除了台東師院是中教育質發展類型的學校外,其餘皆屬於高教育質發展類型的學校。而在79 學年度才開始招生的長庚醫學院、元智工學院、華梵工學院、中華工學院、大葉工學院、高雄工學院均屬於高教育質發展類型的學校。 九、就因果模式而言: 本研究中發現,若是以教育機會均等、大學教育的需求為外衍變項,而以大學教育質與量的發展為內衍變項,則因果關係獲得驗證;但是以大學教育質與量的發展為外衍變項,而以教育機會均等、大學教育的需求為內衍變項時,在本研究中卻無法獲得支持。 伍、建議: 一、教育政策方面: (一)輔導私立大學院校健全發展: 由教育經費、師資素質的資源分配,得知私立學校的學生所享受的教育資源,遠不如公立學校的學生,而私立學校的學生又必須負擔高昂的教育成本。在學校的發展類型上,私立大學除了改制不久的靜宜大學以外,皆是中教育量發展類型的學校,其中文化大學是全國學生最多的學校,但相對的也是師生比最高的學校,可見文化大學只偏重量的增加,而忽略了質的改善。其餘的私立大學,除了東海、東吳以外,皆是低教育質發展類型的學校。由此可見,私立大學偏重量的增加,而忽略了質的改善,因此輔導私立大學院校健全發展是必須的。對於私立學校的經費補助應該以學校辦學績效為標準,獎助其改善師資、充實設備,以提升私立學校辦學品質。對私立學校接受獎助後之辦學成效,應追蹤考核,以作為後續獎助之依據。 (二)促進各地區高等教育均衡發展: 目前各大學院校過度集中於北部地區,基於高等教育區域均衡發展的理念,應積極配合「國家建設六年計畫」,建立各區域高等教育網路,每一地區至少設立一完整的綜合大學,使高等教育在區域發展上均等化,以促進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 (三)量的擴充與質的提升並重: 在各大學院校系所的增加上,宜考量配合國家人力發展的需求,依據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對人力需求的預佑,在未來十年的人力供需上,以工、商、醫、教育的人才供不應求,而文、法、理、農將出現供過於求,因此在量的發展上,必須從國家建設的整體來考慮,亦即高級人力的培育與就業市場人力供需應密切配合,才能發揮教育投資的效益。 大學教育的發展,除了量的增加外,也應注重質的改善。在教師資格的審查上,學歷以具國內外博士學位為主;增加專任教師的員額編制,減少兼任教師的聘請,使班級人數、師生比達一定的合理比例;建立制度化的審稿制度,強化各校審查權責,接升教師學術水準;並且對低教育質發展類型的學校,補助教育經費,助其改善教育品質。 (四)建立公開、公正評鑑制度: 政府應建立公正、客觀的評鑑制度,評鑑各大學系所的師資、設備、教學、研究出產力、畢業生出路,並且定期公佈評鑑結果,以提升教育品質,而且可作為學生選擇系所的參考。 二、未來研究方面: (一)本研究是以鉅觀的方式來進行。未來在研究高等教育問題時,可以從微觀的方式,來探討高等教育問題。 (二)在質的發展類型上,集群分析所參照的指標,可再加入各大學院校的期刊種類、英文期刊數,以作為參照的指標。 (三)本研究所採用的因果模式是一種新的嘗試,而根據本研究的相關文獻可知內、外衍變項間可能互為因果的關係,但在目前方法學上卻仍無法解決此問題。 因此,關於互為因果模式的建立,仍需後繼的努力研究,才能在方法學上有突破性的貢獻。 (四)本研究未使用時間數列分析(time series analysis),未來研究亦可嘗試使用。
author 張碧芬
ZHANG, BI-FEN
spellingShingle 張碧芬
ZHANG, BI-FEN
我國大學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的需求與發展之研究
author_facet 張碧芬
ZHANG, BI-FEN
author_sort 張碧芬
title 我國大學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的需求與發展之研究
title_short 我國大學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的需求與發展之研究
title_full 我國大學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的需求與發展之研究
title_fullStr 我國大學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的需求與發展之研究
title_full_unstemmed 我國大學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的需求與發展之研究
title_sort 我國大學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的需求與發展之研究
publisher 國立政治大學
url http://thesis.lib.nccu.edu.tw/cgi-bin/cdrfb3/gsweb.cgi?o=dstdcdr&i=sid=%22B2002004636%22.
work_keys_str_mv AT zhāngbìfēn wǒguódàxuéjiàoyùjīhuìjūnděngjiàoyùdexūqiúyǔfāzhǎnzhīyánjiū
AT zhangbifen wǒguódàxuéjiàoyùjīhuìjūnděngjiàoyùdexūqiúyǔfāzhǎnzhīyánjiū
_version_ 171645938511223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