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f you-fa, chang''s melody works
碩士 === 輔仁大學 === 音樂研究所 === 91 === 現代臺灣的音樂脫離不了近代西方音樂的影響,追朔西方音樂進入臺灣的歷史,可由史料得知,最早音樂是由基督教會傳教士帶進來,一八六五年開始在台南,一八七二年起在淡水設教會,傳教士不僅帶來宗教音樂,也帶來非宗教的風琴曲、鋼琴曲,以及合唱曲。而後,自一八九五年日本佔領臺灣之後,日本統治者將他們國內的西式一般學校音樂教育,移到臺灣照樣實施。但最初台灣仍沒有高等的音樂學府,以至於早期的臺彎作曲家大都是負笈日本學習音樂的。 臺灣第一代的作曲家有江文也(1910--1983)、陳泗治(1911--1994)、呂泉生(...
Main Authors: | , |
---|---|
Other Authors: | |
Format: | Others |
Language: | zh-TW |
Published: |
2001
|
Online Access: | http://ndltd.ncl.edu.tw/handle/26141331159082940312 |
Summary: | 碩士 === 輔仁大學 === 音樂研究所 === 91 === 現代臺灣的音樂脫離不了近代西方音樂的影響,追朔西方音樂進入臺灣的歷史,可由史料得知,最早音樂是由基督教會傳教士帶進來,一八六五年開始在台南,一八七二年起在淡水設教會,傳教士不僅帶來宗教音樂,也帶來非宗教的風琴曲、鋼琴曲,以及合唱曲。而後,自一八九五年日本佔領臺灣之後,日本統治者將他們國內的西式一般學校音樂教育,移到臺灣照樣實施。但最初台灣仍沒有高等的音樂學府,以至於早期的臺彎作曲家大都是負笈日本學習音樂的。
臺灣第一代的作曲家有江文也(1910--1983)、陳泗治(1911--1994)、呂泉生(1916--)、郭芝苑(1921--)等。他們大致上學習了西方古典、浪漫派作曲技法,並配合台灣的鄉土素材、呈獻類似十九世紀東歐國家的國民樂派風格。
臺灣第二代的作曲家,是在本地大專音樂科系畢業後,再到歐美留學,然後返臺從事作曲及音樂教學工作,如史惟亮(1925--1977)、許常惠(1929--2001)、盧炎(1930--)、劉德義(1929--1991)等。他們所採用的作曲技法與前一代不同、是一九OO年至一九四五年代的西方非調性技法、但同樣配合了臺灣鄉土素材。
至於臺灣第三代作曲家、大多數是由第二代作曲家教導出來,再赴歐美留學,或在校期間曾修習過第二代作曲家所開設的課程等。他們的風格是多彩多姿的,包括西方十八世紀至二十世紀的各種不同作曲技巧,並且取材於臺灣及中國大陸的各種傳統音樂。
而其中,屬於第三代的作曲家游昌發,是在台灣學習作曲,之後再赴笈維也納深造,並選修聲樂。也因為這樣的背景,他的歌樂作品確實在創作領域上佔有一席之地。因此大家汲汲於研究西洋聲樂作品時,我更深感臺灣本土作曲家的作品更應該靠多演出、多推廣、多研究,讓大家認識,這樣屬於本土的音樂才有機會繼續傳承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