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碑傳文研究
碩士 === 逢甲大學 === 中國文學系 === 88 === 古代石刻但曰「刻石」,不稱碑。「碑」之名應始於周代,為引陰陽、繫牲、引繩下棺而設,非為刻辭之具。先秦石刻上記時代及立石之人,如秦始皇及二世所立的泰山刻石。秦始皇巡行各地,所經之處,都刻石紀功,其中以《泰山刻石文》、《琅琊臺刻石文》、《之罘刻石文》、《東觀刻石文》、《碣石刻石文》、《會稽刻石文》最為著名 。這些刻石文,傳皆李《史記》、《漢書》在寫作上重要的參考依據,這使得金石文字對史書及史傳文學產生極重要的影響。然而,嚴格來說,西漢時期並未留下任何石刻文字,碑石銘文真正蓬勃發展的時期,應該是在東漢。至於東漢時期碑誌銘文興盛的原因,...
Main Author: | |
---|---|
Other Authors: | |
Format: | Others |
Language: | zh-TW |
Published: |
2000
|
Online Access: | http://ndltd.ncl.edu.tw/handle/70630888432025407688 |
Summary: | 碩士 === 逢甲大學 === 中國文學系 === 88 === 古代石刻但曰「刻石」,不稱碑。「碑」之名應始於周代,為引陰陽、繫牲、引繩下棺而設,非為刻辭之具。先秦石刻上記時代及立石之人,如秦始皇及二世所立的泰山刻石。秦始皇巡行各地,所經之處,都刻石紀功,其中以《泰山刻石文》、《琅琊臺刻石文》、《之罘刻石文》、《東觀刻石文》、《碣石刻石文》、《會稽刻石文》最為著名 。這些刻石文,傳皆李《史記》、《漢書》在寫作上重要的參考依據,這使得金石文字對史書及史傳文學產生極重要的影響。然而,嚴格來說,西漢時期並未留下任何石刻文字,碑石銘文真正蓬勃發展的時期,應該是在東漢。至於東漢時期碑誌銘文興盛的原因,則與東漢士人注重名節有關。那些名流士紳,除了生前好名節外,身故之後,門生故吏又多為其歌功頌德,並刻石以為紀念。有自撰及他人撰寫,內容與形式則逐漸多元化,種類繁多,作品的數量自然隨之快速增加,內容敘述也比較詳細,更具有傳記文的雛型。其中尤以蔡邕之碑傳文寫作,不但蔚為風氣,且成為東漢文學特色之一。
3. 魏晉南北朝時期
三國時期因時代動盪不安,人們未遑經營墓葬,出土的碑傳文亦微乎其微。加以曹魏及東晉時期先後出現的三次禁碑政令下,使碑傳文的形式發展受到極大的限制,而作了一些轉變,遂有墓誌銘的大量興起,並逐漸成為此一時期碑傳文的主流。「墓誌銘」的名稱,是在南北朝初期確立的。其中又以北朝人對石刻特別情有獨鍾,蓋由於北魏王室對刻石立銘的喜好,間接也促成了鮮卑人的順利漢化。
4. 初唐時期
隋唐以後,法律允許碑碣的存在,而造作墓誌的風俗又已經在民間慢慢形成,因此,出現了墓誌與碑碣常常並存的現象。
三、盛唐碑傳文的作者與作品
本史書詳於碑傳,大抵碑傳文對於人物的生平紀錄,因人、事、時、地、物蒐集之便,資料較易完整齊全,敘述自然詳備,一則可供後人作研究時參證之用;且可補因史官政治立場、史書筆法與後代史料等之限制,以至於內容過分精要簡潔,而流於短省疏漏,難免不周詳之憾。
六、碑傳文所反映的社會現象
盛唐時期對於為人們身後撰寫墓誌以及鐫刻立碑的風氣,已由早期專為帝王服務的型態,逐漸深入平民百姓之中,碑傳文的作者與誌主的身分層次,自然也益加普及。原本只為帝王服務,含有政治意味濃厚的應酬文體,由於作者運用了豐富的寫作技巧,並充分發揮敘事、議論交互使用的功能,並進而與喪葬禮節制度、宗教活動儀式相結合,遂逐漸走入民間,自然更增加了反映民間社會及文化的功能。
源於石刻文學的碑傳文,從最早只為帝王服務,並含有濃厚的政治意味,到經過魏晉禁碑之後轉入地下的墓誌銘文,遂與喪葬禮節制度相結合,加上由外傳入中國的宗教思想的影響,又與宗教活動儀式結合,逐漸發展出形式多樣化的盛唐碑傳文,在進入唐代的一片自由開放且蓬勃發展的文學環境中,受到許多文人的垂愛,與朝廷設置秘書省著作郎專司寫作碑誌文的鼓勵,在體製上逐漸形成了固定的格式,內容也較前代益形豐富與多樣。盛唐文學在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