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mposite study of explosive cyclones over East Asia.

碩士 === 國立中央大學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81 === @ 本文選取1980∼1990年間發生在臺灣附近海域,在24小時內氣壓下降 值大於16 hPa的12個個案做合成分析。採用ECMWF資料,以500 hPa的相對 渦度極大值位置為中心,切取40*40 經度/緯度 (41*41網格點)的移動性 合成方盒,每個個案的權重相等,將個別資料取平均,以所得的平均值做 為合成氣旋的基本資料。時間間隔為12小時,分析在最大氣壓下降前後36...

Full description

Bibliographic Details
Main Authors: Wang Bih Shya, 王碧霞
Other Authors: Lin Song Chin
Format: Others
Language:zh-TW
Published: 1993
Online Access:http://ndltd.ncl.edu.tw/handle/75334017155985558914
id ndltd-TW-081NCU00021013
record_format oai_dc
spelling ndltd-TW-081NCU000210132016-07-20T04:11:45Z http://ndltd.ncl.edu.tw/handle/75334017155985558914 A composite study of explosive cyclones over East Asia. 東亞地區爆發性氣旋之合成分析 Wang Bih Shya 王碧霞 碩士 國立中央大學 大氣物理研究所 81 @ 本文選取1980∼1990年間發生在臺灣附近海域,在24小時內氣壓下降 值大於16 hPa的12個個案做合成分析。採用ECMWF資料,以500 hPa的相對 渦度極大值位置為中心,切取40*40 經度/緯度 (41*41網格點)的移動性 合成方盒,每個個案的權重相等,將個別資料取平均,以所得的平均值做 為合成氣旋的基本資料。時間間隔為12小時,分析在最大氣壓下降前後36 小時內合成氣旋的水平、垂直結構,並探討中、高層大尺度環流對低層氣 旋系統發展的影響。分析結果顯示,在氣旋爆發前後36小時中,500 hPa 均有明顯的相對渦度極大值存在。在氣旋發展初期,主要由低層的不穩定 所主導,且500 hPa的高度槽位於地面氣旋的西方,系統向西傾斜,斜壓 性顯著。至爆發後期,500 hPa的高度槽逐漸趕上地面氣旋,此時中層的 大尺度環境已和地面氣旋結合。由水平風場、垂直運動場及相對渦度場的 水平分佈情形得知,合成氣旋的發展高度在500 hPa以下,300 hPa的強渦 度場乃高層噴流所引起,而非氣旋本身的垂直環流所致,此合成氣旋為一 淺系統。由渦度方程及等壓座標之位渦分析得知,在氣旋發展的初期及爆 發期的前12小時,垂直渦度平流有相當大的貢獻;在爆發期的後12小時, 水平渦度平流的貢獻則顯著增強。在氣旋發展初期,於地面氣旋上游有高 層的高位渦往低層注入。此外,由水汽輻合分析發現,在500-700 hPa間 的上升運動區為水汽輻合區,下降運動區為水汽輻散區,顯示合成氣旋的 上升運動與潛熱釋放有明顯關連。本文的分析結果說明:在東亞地區爆發 性氣旋的主要發展機制為斜壓不穩定。且除了低層的斜壓作用外,潛熱釋 放亦扮演重要角色。 Lin Song Chin 林松錦 1993 學位論文 ; thesis 0 zh-TW
collection NDLTD
language zh-TW
format Others
sources NDLTD
description 碩士 === 國立中央大學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81 === @ 本文選取1980∼1990年間發生在臺灣附近海域,在24小時內氣壓下降 值大於16 hPa的12個個案做合成分析。採用ECMWF資料,以500 hPa的相對 渦度極大值位置為中心,切取40*40 經度/緯度 (41*41網格點)的移動性 合成方盒,每個個案的權重相等,將個別資料取平均,以所得的平均值做 為合成氣旋的基本資料。時間間隔為12小時,分析在最大氣壓下降前後36 小時內合成氣旋的水平、垂直結構,並探討中、高層大尺度環流對低層氣 旋系統發展的影響。分析結果顯示,在氣旋爆發前後36小時中,500 hPa 均有明顯的相對渦度極大值存在。在氣旋發展初期,主要由低層的不穩定 所主導,且500 hPa的高度槽位於地面氣旋的西方,系統向西傾斜,斜壓 性顯著。至爆發後期,500 hPa的高度槽逐漸趕上地面氣旋,此時中層的 大尺度環境已和地面氣旋結合。由水平風場、垂直運動場及相對渦度場的 水平分佈情形得知,合成氣旋的發展高度在500 hPa以下,300 hPa的強渦 度場乃高層噴流所引起,而非氣旋本身的垂直環流所致,此合成氣旋為一 淺系統。由渦度方程及等壓座標之位渦分析得知,在氣旋發展的初期及爆 發期的前12小時,垂直渦度平流有相當大的貢獻;在爆發期的後12小時, 水平渦度平流的貢獻則顯著增強。在氣旋發展初期,於地面氣旋上游有高 層的高位渦往低層注入。此外,由水汽輻合分析發現,在500-700 hPa間 的上升運動區為水汽輻合區,下降運動區為水汽輻散區,顯示合成氣旋的 上升運動與潛熱釋放有明顯關連。本文的分析結果說明:在東亞地區爆發 性氣旋的主要發展機制為斜壓不穩定。且除了低層的斜壓作用外,潛熱釋 放亦扮演重要角色。
author2 Lin Song Chin
author_facet Lin Song Chin
Wang Bih Shya
王碧霞
author Wang Bih Shya
王碧霞
spellingShingle Wang Bih Shya
王碧霞
A composite study of explosive cyclones over East Asia.
author_sort Wang Bih Shya
title A composite study of explosive cyclones over East Asia.
title_short A composite study of explosive cyclones over East Asia.
title_full A composite study of explosive cyclones over East Asia.
title_fullStr A composite study of explosive cyclones over East Asia.
title_full_unstemmed A composite study of explosive cyclones over East Asia.
title_sort composite study of explosive cyclones over east asia.
publishDate 1993
url http://ndltd.ncl.edu.tw/handle/75334017155985558914
work_keys_str_mv AT wangbihshya acompositestudyofexplosivecyclonesovereastasia
AT wángbìxiá acompositestudyofexplosivecyclonesovereastasia
AT wangbihshya dōngyàdeqūbàofāxìngqìxuánzhīhéchéngfēnxī
AT wángbìxiá dōngyàdeqūbàofāxìngqìxuánzhīhéchéngfēnxī
AT wangbihshya compositestudyofexplosivecyclonesovereastasia
AT wángbìxiá compositestudyofexplosivecyclonesovereastasia
_version_ 171835491680990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