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ies on the setariasis of cattle and deer in Taiwan

碩士 === 國立中興大學 === 獸醫研究所 === 79 === 1987年 7月在中興大學獸醫系,於後軀麻痹之臺灣梅花鹿顱腔、脊髓腔、胸腔和腹腔 發現絲狀線蟲。經光學及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鑑定為 s.cervi。各鹿種之寄生率為 臺灣梅花鹿 50% (22/44)、臺灣水鹿 9%(15/167) 、紅鹿(2/5) 及麒鹿(1/4) 。 另於臺中市肉品市場定時調查屠宰牛只寄生絲狀線蟲之情形,計觀察484 隻荷蘭牛, 216 隻水牛和114 隻黃年,感染率分別為荷蘭牛47....

Full description

Bibliographic Details
Main Authors: LI,YONG-SHENG, 李勇陞
Other Authors: WANG,JUN-XIU
Format: Others
Language:zh-TW
Published: 1991
Online Access:http://ndltd.ncl.edu.tw/handle/81541386678733422449
Description
Summary:碩士 === 國立中興大學 === 獸醫研究所 === 79 === 1987年 7月在中興大學獸醫系,於後軀麻痹之臺灣梅花鹿顱腔、脊髓腔、胸腔和腹腔 發現絲狀線蟲。經光學及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鑑定為 s.cervi。各鹿種之寄生率為 臺灣梅花鹿 50% (22/44)、臺灣水鹿 9%(15/167) 、紅鹿(2/5) 及麒鹿(1/4) 。 另於臺中市肉品市場定時調查屠宰牛只寄生絲狀線蟲之情形,計觀察484 隻荷蘭牛, 216 隻水牛和114 隻黃年,感染率分別為荷蘭牛47.9%(232/484),水牛15.7%(34/216 )及黃牛43.8%(50/114)。將於牛隻腹腔收集之絲狀線蟲,經光學及掃描電子顯微鏡觀 察鑑定,發現於荷蘭牛和黃牛有 s.digitata 和S.marshalli 兩種絲狀蟲寄生,而於 水牛則只有S.digitata寄生。 因 S.cervi所引起之鹿只腦脊髓絲狀蟲症,於臨床上呈現消瘦、背毛粗剛、營養不良 和後軀運動障礙。肉眼病變可見肝脾表面覆多量纖維素。心外膜有許多纖維素附著。 腦和脊髓硬膜下腔充出血,於腦脊髓硬膜下腔、胸腔和腹腔可發現多數 S.cervi蟲體 寄生。在組織病變上可見腦、脊髓蜘蛛膜和軟膜有黃褐色色素浸潤,充出血和結締組 織增生。於脊髓之蜘蛛膜下腔、軟膜可發現幼成蟲體。 將所收集之各種絲狀蟲蟲體,制備成粗制抗原,應用 SDS-PAGE 電泳技術將各抗原之 蛋白質成分加以分析,結果發現各種間均有些許差異性存在。 另將各抗原作成乳劑免疫兔子,以收集血清(抗體),應用西方墨點法(western bl- otting) 之技術以找出抗原抗體反應之特異性蛋白鈦,結果發現於轉印紙所呈現之蛋 白鈦成分與膠體呈現之蛋白鈦僅有些許差異顯示此些抗原之非特異性蛋白鈦相當多。 應用微量酵素結合免疫吸附反應(micro-ELISA) 技術,將粗制抗原和免疫所收集之抗 體於ELISA plate 反應,結果顯示S.digitata和 S.cervi皆有免疫反應且兩者間亦有 交叉免疫反應。 為膫解 Levamisole 對幼絲蟲和成蟲之驅蟲效果,將收集之S.digitata成蟲體植入大 白鼠 (White Rat)之腹腔中。實驗分三組,結果顯示15mg/kg/day 之實驗組於投藥2- 3 天後,大白鼠體內之絲狀勸蟲已完全消失,而7.5mg/kg/day之實驗組,卻於投藥6- 7 天後,大白鼠體內之幼才完全消失,而於控制組之幼絲蟲卻可在大白鼠體內存活一 個月以上,然對於成蟲,Levamisole則效果不彰。 絲狀蟲之幼絲蟲在中間宿主-蚊子體內方能發育成第三期幼蟲,以實驗室飼養之蚊子 -白腹叢蚊(Armigeres subalbatus)和東鄉斑蚊 (Aedes togoe)做為感染蚊種,定期 解剖蚊子,觀察幼絲蟲於蚊體之變化。結果發現白腹叢蚊吸食含 S.digitata 幼絲蟲 之血液後20小時,幼絲蟲有脫鞘現象,但吸血後48小時蚊體內之幼絲蟲全部死亡。而 東鄉斑蚊雖可於胸肌部發現脫鞘之幼絲蟲,但卻無法完成絲狀蟲的生活史,因此推測 此兩種蚊種不適合做為 S.digitata 的感染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