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 existentiellen beobachtungen in erzahlungen und romanen Heinrich Bolls

碩士 === 輔仁大學 === 德國語文研究所 === 79 === 20世紀,人類面對覂一個巨變中的世界。一方面由於科技快速的發展,人類在創造物 質生活方面獲至了相當的成就。然而,另一方面,正當人類物質生活逐漸改善的同時 ,人類精神生活相對地顯得貧乏。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舊有的信仰和一切外在價值 逐一崩解。人類的生命顯得毫無意義且無所依托。而現代工業社會周而復始,永無止 休,機械刻板的生活步調,更使得人類的存有淪為維持「社會機器」運作的小組件,...

Full description

Bibliographic Details
Main Authors: LIU,JING-CI, 劉敬慈
Other Authors: OU,BO-YUAN
Format: Others
Published: 1991
Online Access:http://ndltd.ncl.edu.tw/handle/43403411264624365052
Description
Summary:碩士 === 輔仁大學 === 德國語文研究所 === 79 === 20世紀,人類面對覂一個巨變中的世界。一方面由於科技快速的發展,人類在創造物 質生活方面獲至了相當的成就。然而,另一方面,正當人類物質生活逐漸改善的同時 ,人類精神生活相對地顯得貧乏。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舊有的信仰和一切外在價值 逐一崩解。人類的生命顯得毫無意義且無所依托。而現代工業社會周而復始,永無止 休,機械刻板的生活步調,更使得人類的存有淪為維持「社會機器」運作的小組件, 而喪失其為「意識主體」的存在。由此導致了今日人類在面對其自身存有,以及所處 的世界時,感覺得「漢生」,而普遍處於「疏離」的狀態。面對人類此一處境,二十 世紀初人為的存有乃成為歐洲思想家所關注的論題。 本論文中所討論的德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海恩利希‧鮑爾,曾親身經歷二次世界大戰 ,並親眼目睹戰後滿目瘡夷的歐洲。在其文學作品中從不同的角度,對這個時代的人 類,在戰爭中,在戰後的廢墟中,以及德國創造經濟奇慫的年代,面對自身的存有 所感受的「失落」,對周遭的人們的存有的「冷漠」,以及現代人在工業文明「機械 式的生活」中所感受到的「迷失」,多有深刻的描寫。本論文的主旨即在不預設鮑爾 為「存在文學作家」的前題下,探討鮑爾的文學作品中,對「人類存有」的觀察,玆 分為五章,其摘要如下: 首章導論後當代西方哲學界對「存在哲學」的討論釐清本論文所講座的內容和「存在 哲學」的差異以及在討論中引用的「存在哲學」概念。 第二章在探討鮑爾小說中人物在意識到自身存在時,在面對存有的「偶然性」時的「 焦慮」,在面對他人的存有及所處的世界的存有的「疏離」和「空虛」,以及由此產 生對「超越此有」、「回歸自我」的渴望。 第三章分別從在戰爭機器的運作下,在科層體制的運作下,以及在官僚運作下的天主 教會里的個人,三個層面探討個人在意識的存有中,面對周遭,在機械式的訓練下變 得遲頓,麻木不仁的人們,以及其在這個社會現實中所表現的冷默,所感受的予盾喳 突。 第四章在探討人類在面對其存有的「片斷性」和「不確實性」時渴望的超越,以及人 類存有超越的可能性。 第五章總結在鮑爾小說中所表現的,在物質文明下被扭曲了的人性,以及人類在這樣 一個社會現實中。「超越的渴望」,以不斷地追求「回歸自我。」 #50010364.abs #50010364.a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