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經•如來成所作事品》之校譯與研究

此論文分為二大部分,第一部份是針對《解深密經•如來成所做事品》之佛身論為主,並探討此品中所謂的三藏經典重新詮釋的問題與四種道理如何獲致一切智相與清淨境界,以及如何轉依的理論來進行探討。第二部分則是對於《解深密經•如來成所做事品》之藏譯本與漢譯本進行譯註與對比的工作。就〈如來成所作事品〉的結構而言,此品一開始就強調如來法身是異於聲聞與獨覺二乘之解脫身的,不僅如來法身是無戲論、無所為,並且此二者之間具有無量功德的差別。接著,釋尊透過化身方便善巧來宣說契經四十二事、調伏七相與本母十一相,欲令未成熟於諸法門之眾生能藉此成熟修習,而成熟修習的眾生則能緣此為境速得解脫之道。接著,釋尊透過宣說不共外道陀羅尼...

Full description

Bibliographic Details
Main Author: 伍啟銘
Language:中文
Published: 國立政治大學
Subjects:
Online Access:http://thesis.lib.nccu.edu.tw/cgi-bin/cdrfb3/gsweb.cgi?o=dstdcdr&i=sid=%22G0089154008%22.
id ndltd-CHENGCHI-G0089154008
record_format oai_dc
spelling ndltd-CHENGCHI-G00891540082013-01-07T19:27:04Z 《解深密經•如來成所作事品》之校譯與研究 伍啟銘 解深密經 如來所作事品 佛身論 四種道理 轉依 Samdhinirmocanasūtra Tathāgatakrtyakriyā yukti āśraya-parivrtti 此論文分為二大部分,第一部份是針對《解深密經•如來成所做事品》之佛身論為主,並探討此品中所謂的三藏經典重新詮釋的問題與四種道理如何獲致一切智相與清淨境界,以及如何轉依的理論來進行探討。第二部分則是對於《解深密經•如來成所做事品》之藏譯本與漢譯本進行譯註與對比的工作。就〈如來成所作事品〉的結構而言,此品一開始就強調如來法身是異於聲聞與獨覺二乘之解脫身的,不僅如來法身是無戲論、無所為,並且此二者之間具有無量功德的差別。接著,釋尊透過化身方便善巧來宣說契經四十二事、調伏七相與本母十一相,欲令未成熟於諸法門之眾生能藉此成熟修習,而成熟修習的眾生則能緣此為境速得解脫之道。接著,釋尊透過宣說不共外道陀羅尼義,讓真正的密意言辭得已展現,使眾菩薩能善悟入,並以此救度眾生。而此不共外道陀羅尼義是在說明:不論是藉由三藏所宣說的雜染法或清淨法,一切應皆無作用、無有補特伽羅,如此才能永斷麤重身,獲得一切煩惱不住、最極清淨、離諸戲論、無為依止、無有加行。並且,釋尊以無自依心、有依他心來說明所謂的如來成等正覺、轉法輪、入大涅槃等相僅是如來化身示現,而如來之真如法身則因究竟清淨所以無成等正覺、無轉法輪、無入大涅槃等相。並且於經文末以:如來法身是如同日月輪水火晶般,能放大智光明與現出種種化身影像,而解脫身則無此能力,來對比如來真如法身與二乘解脫身之殊勝差異。如此前後呼應本品中所欲強調的:如來真如法身與二乘解脫身之種種差別。 針對於《解深密經•如來成所做事品》所進行的研究而言,本文是採取以討論此品中之佛身論為重點。因此,於第一部份第二章中是針對於如來之法身、色身等進行探討,並且將如來之法身略分為功德法身(五分法身)、佛經身(三藏)與真如法身等三種。而就第二章中所討論的內容而言,可分為下列四節: 第一節是先進行佛身論之歷史源流的簡略論述,於此節中綜合各時期、各經典與各學者對於佛身論的研究,揭示原此佛教中所謂的如來法身其實是對於釋尊所宣說的諸法所修習而成的,此即是以無漏五法蘊之「五分法身」作為主,至釋尊入滅前所告誡眾弟子要將經法與戒律的聚集視為釋尊法身長存之象徵,而到了大乘佛教時期又將真如、空性等視為釋尊所證悟之真如法身,並且由於空性與大悲的兩項特性的加入後,使得釋尊之法身一方面成為立足現象界的有形法身,具有經典傳承與大悲願力的特性;另一方面成為真實界的無形法身,具有涅槃解脫、真如、空性、般若波羅蜜等本質上的特性。 第二節則是討論《解深密經•如來成所做事品》中所探討的佛身論與前述佛身論的源流發展有何異同?在此品中,可發現其所論及的佛身觀可分為法身、解脫身、化身等三種,而其所建構之佛身觀最主要是指:八相示現之化身,以五分法身為主之解脫身,而如來法身則是指於十地與六波羅密多中,諸菩薩善修、出離、轉依、成滿之妙果。因此在〈如來成所作事品〉中所討論的佛身觀,就第一節的分析而言,應討論解脫身、佛經身與真如法身間的差異為主,但於此品中則是採取二方面來探討:就解脫道而言,三乘是平等無差別的,聲聞乘與獨覺乘的解脫身是被涵攝於如來之真如法身之中;但就圓滿功德而言,如來法身之無量功德最為殊勝,二乘之解脫身是無法相比擬的。另外,〈如來成所作事品〉將傳統的佛經身視為是如來化身所示現、言音所宣說的,因此於此品與其他談論佛身論經典的相異之處是在於:〈如來成所作事品〉將解脫身僅視為是二乘所得,並且重新轉化佛經身的地位為如來化身示現而成的,藉此確立真如法身才是真正的如來法身。 第三節所要討論的就是為何在〈如來成所作事品〉中,佛經身被視為是如來化身示現的?這是因為《解深密經•如來成所做事品》將傳統的經、律、論三藏重新以契經四十二事、調伏七相、本母十一相,來闡釋釋尊所宣說的諸法門與依此所建構的佛教知識系統,因此在〈如來成所作事品〉中,如何說明大乘瑜伽行派對於佛經身的重新詮釋,不僅代表大乘瑜伽行派解經學的看法,也代表著其如何透過部派所建構的阿毘達磨佛教知識系統,重新強調其掌握了釋尊所欲宣說的諸法甚深密意。因此,於此品中大篇幅論述的佛經身是大乘瑜伽行派欲超脫傳統三藏的結構,表現出其意圖透過重新詮釋經典的邏輯結構,來顯現出其真正掌握「諸法甚深密意」的真意,而透過義的簡別、研究、詮釋,重新顯現這些教法不同修習的次第。如此即是《解深密經》中所一直強調的,如何依此諸法門的宣說來解深入密、遠離世俗之有所為與戲論,而獲致清淨解脫道?另一方面由此品之頌文可知,不論〈如來成所作事品〉中所宣說的佛經身是否為世俗正法或勝義正法,其實於此品中其真正的意涵是:「若雜染、若清淨法,我說一切皆無作用,亦都無有補特伽羅,以一切法離所為故。」,一切對於諸法的宣說與詮釋皆是妄見與我執的結果,只有:「若有如實知如是者,便能永斷麤重之身,獲得一切煩惱不住,最極清淨、離諸戲論、無為依止、無有加行。」,而此才是釋尊所真正要宣說的諸法甚深密意,也釋尊建立佛經身的真正目的。 第四節所要討論的則是如來法身與一切智的關係。在原始佛教中,所謂的釋尊之一切智,是強調釋尊能瞭知諸法緣起之理與為眾生宣說世間之解脫道,此即為原始佛教中所謂的一切智,這是從審查宿命智證通、生死智證通與漏盡智證通等三明而來的。而於《解深密經•如來成所做事品》中,認為所謂的如來之一切智,其具有五種特性,並且「一切智相」是在經由在本母十一相中,對於觀照八行觀後,所產生的證成道理之五種清淨相而來的,因此〈如來成所作事品〉中所宣說的「一切智者相」是清淨無染、如理通達地觀一切諸法,這是由證成勝義諦而實踐出來的。如此說明釋尊對於真如法身、五分法身與佛經身三者之間的相互證成與彼此之間的層次關係,圓滿地呈現:透過四種道理的觀察與實現,能獲致斷滅煩惱、所知二障,成就清淨圓滿的智慧,能成為了知世俗、勝義諸相的大覺者。而於另一方面,正是對於一切智的肯定,所以關於釋尊的對於客觀存在的理法(真如法身)、主觀的修行覺證(五分法身)與依所證之果而宣說之教法(佛經身),三者之間的相互證成,圓滿地呈現釋尊所欲宣說的諸法密意。 而關於第三章中所要討論的是:眾生如何藉由如來所宣說的三藏中,找尋出證得解脫的方向與斷除二障的方法?如何透過四種道理的論辯,証得圓成實相與一切智相?並藉由轉識成智的理論,讓迷惑的世俗者來達到一切智者相與清靜境界。藉由對於三藏、四種道理、轉識成智的理論探討,希冀能清楚的闡釋《解深密經•如來成所作事品》中所要表達的重點:眾生如何除遣無明大夢,以獲致二智圓具。因此: 第一節是探討〈如來成所作事品〉如何透過對於經典的重新詮釋,將佛教知識系統的大綱以契經四十二事、調伏七相與本母十一相的方式表現出來,進而讓聲聞與獨覺二乘:一方面藉由了知傳統經典中所建構的種種法門後所隱含的世俗正法之知識體系;另一方面則是要透過對於佛教知識系統的瞭解與掌握,達到離欲斷惑、終得涅槃境界的目的。而對於菩薩乘而言,則是透過種種的方便行,藉此能發菩提心、希求無上菩提及利益一切眾生,促使諸菩薩求渡一切眾生利益。如此,釋尊才需透過對於契經、調伏、本母以及不共陀羅尼義的宣說與除遮,一方面讓眾生藉由佛經身的宣說與修持,獲致涅槃解脫的境界;另一方面讓諸菩薩善悟釋尊所說之密意言辭。 第二節則是討論〈如來成所作事品〉如何透過觀照四諦十六行相所建立的四種道理(觀待、作用、證成、法爾),來說明如何依此四種道理來獲致一切智相與清淨境界?這是藉由對於量(pramāNa)的考察來判斷對象是否合乎正理,並且重新將釋尊所宣說的十二分教正法來加以思維考察,針對宿習、無知、猶豫、顛倒、執著等諸漏習氣加以摒除,而達到開顯正論、滅除邪說的目的。如此藉由觀察所有言教、思惟一切所說正法,因而展現〈如來成所作事品〉建立四種道理的目的是為了:「審正觀察、聞思正法」,以達至「善淨堪智」。此即是以法作為思維、考察的對象,而將四種道理作為於世間中獲致正法的手段。。 第三節則是討論在〈如來成所作事品〉中,如何教導在世間的迷妄眾生擺脫所知障與煩惱障的纏繞,藉由對於佛法的理解與對於止觀的修習,來斷除二障以得清淨無礙智慧果,進而獲致戲論寂滅的境界。而在〈如來成所作事品〉中認為:聲聞乘與菩薩乘雖都能進行對於證法之轉依,但是聲聞乘所得的轉依,僅名為解脫身;而菩薩乘必須達到佛地的境界,其所得的轉依,才能名之為法身,而此二者之間所顯的十種功德差異是無法比擬、不可思議的。如此也代表著真如法身的優越性是高於解脫身與佛經身的。 因此,透過對於《解深密經•如來成所作事品》的研究可發現:大乘瑜伽行學派一方面承續原始佛教的精神與部派阿毘達磨的解經學傳統,一方面也接受大乘空性思想的洗禮,不但將所有的三藏經典加以重新耙梳與整構,也藉此機會將傳統經典灌入新的知識體系、新的詮釋體系與新的修行法門。因此於〈如來成所作事品〉中所表現出來的佛身論,即是將如來言音所宣說的三藏系統用大半篇幅來說明,但是卻又藉由不共外道陀羅尼義的宣說,除遣一切雜染清淨法的真正目的是無戲論、無所為,而這正是通經的主軸。如此表現出大乘瑜伽行派認為的如來法身不為功德身、不為佛經身,而是以真如作意除遣法相與義相的真如法身。 國立政治大學 http://thesis.lib.nccu.edu.tw/cgi-bin/cdrfb3/gsweb.cgi?o=dstdcdr&i=sid=%22G0089154008%22. text 中文 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collection NDLTD
language 中文
sources NDLTD
topic 解深密經
如來所作事品
佛身論
四種道理
轉依
Samdhinirmocanasūtra
Tathāgatakrtyakriyā
yukti
āśraya-parivrtti
spellingShingle 解深密經
如來所作事品
佛身論
四種道理
轉依
Samdhinirmocanasūtra
Tathāgatakrtyakriyā
yukti
āśraya-parivrtti
伍啟銘
《解深密經•如來成所作事品》之校譯與研究
description 此論文分為二大部分,第一部份是針對《解深密經•如來成所做事品》之佛身論為主,並探討此品中所謂的三藏經典重新詮釋的問題與四種道理如何獲致一切智相與清淨境界,以及如何轉依的理論來進行探討。第二部分則是對於《解深密經•如來成所做事品》之藏譯本與漢譯本進行譯註與對比的工作。就〈如來成所作事品〉的結構而言,此品一開始就強調如來法身是異於聲聞與獨覺二乘之解脫身的,不僅如來法身是無戲論、無所為,並且此二者之間具有無量功德的差別。接著,釋尊透過化身方便善巧來宣說契經四十二事、調伏七相與本母十一相,欲令未成熟於諸法門之眾生能藉此成熟修習,而成熟修習的眾生則能緣此為境速得解脫之道。接著,釋尊透過宣說不共外道陀羅尼義,讓真正的密意言辭得已展現,使眾菩薩能善悟入,並以此救度眾生。而此不共外道陀羅尼義是在說明:不論是藉由三藏所宣說的雜染法或清淨法,一切應皆無作用、無有補特伽羅,如此才能永斷麤重身,獲得一切煩惱不住、最極清淨、離諸戲論、無為依止、無有加行。並且,釋尊以無自依心、有依他心來說明所謂的如來成等正覺、轉法輪、入大涅槃等相僅是如來化身示現,而如來之真如法身則因究竟清淨所以無成等正覺、無轉法輪、無入大涅槃等相。並且於經文末以:如來法身是如同日月輪水火晶般,能放大智光明與現出種種化身影像,而解脫身則無此能力,來對比如來真如法身與二乘解脫身之殊勝差異。如此前後呼應本品中所欲強調的:如來真如法身與二乘解脫身之種種差別。 針對於《解深密經•如來成所做事品》所進行的研究而言,本文是採取以討論此品中之佛身論為重點。因此,於第一部份第二章中是針對於如來之法身、色身等進行探討,並且將如來之法身略分為功德法身(五分法身)、佛經身(三藏)與真如法身等三種。而就第二章中所討論的內容而言,可分為下列四節: 第一節是先進行佛身論之歷史源流的簡略論述,於此節中綜合各時期、各經典與各學者對於佛身論的研究,揭示原此佛教中所謂的如來法身其實是對於釋尊所宣說的諸法所修習而成的,此即是以無漏五法蘊之「五分法身」作為主,至釋尊入滅前所告誡眾弟子要將經法與戒律的聚集視為釋尊法身長存之象徵,而到了大乘佛教時期又將真如、空性等視為釋尊所證悟之真如法身,並且由於空性與大悲的兩項特性的加入後,使得釋尊之法身一方面成為立足現象界的有形法身,具有經典傳承與大悲願力的特性;另一方面成為真實界的無形法身,具有涅槃解脫、真如、空性、般若波羅蜜等本質上的特性。 第二節則是討論《解深密經•如來成所做事品》中所探討的佛身論與前述佛身論的源流發展有何異同?在此品中,可發現其所論及的佛身觀可分為法身、解脫身、化身等三種,而其所建構之佛身觀最主要是指:八相示現之化身,以五分法身為主之解脫身,而如來法身則是指於十地與六波羅密多中,諸菩薩善修、出離、轉依、成滿之妙果。因此在〈如來成所作事品〉中所討論的佛身觀,就第一節的分析而言,應討論解脫身、佛經身與真如法身間的差異為主,但於此品中則是採取二方面來探討:就解脫道而言,三乘是平等無差別的,聲聞乘與獨覺乘的解脫身是被涵攝於如來之真如法身之中;但就圓滿功德而言,如來法身之無量功德最為殊勝,二乘之解脫身是無法相比擬的。另外,〈如來成所作事品〉將傳統的佛經身視為是如來化身所示現、言音所宣說的,因此於此品與其他談論佛身論經典的相異之處是在於:〈如來成所作事品〉將解脫身僅視為是二乘所得,並且重新轉化佛經身的地位為如來化身示現而成的,藉此確立真如法身才是真正的如來法身。 第三節所要討論的就是為何在〈如來成所作事品〉中,佛經身被視為是如來化身示現的?這是因為《解深密經•如來成所做事品》將傳統的經、律、論三藏重新以契經四十二事、調伏七相、本母十一相,來闡釋釋尊所宣說的諸法門與依此所建構的佛教知識系統,因此在〈如來成所作事品〉中,如何說明大乘瑜伽行派對於佛經身的重新詮釋,不僅代表大乘瑜伽行派解經學的看法,也代表著其如何透過部派所建構的阿毘達磨佛教知識系統,重新強調其掌握了釋尊所欲宣說的諸法甚深密意。因此,於此品中大篇幅論述的佛經身是大乘瑜伽行派欲超脫傳統三藏的結構,表現出其意圖透過重新詮釋經典的邏輯結構,來顯現出其真正掌握「諸法甚深密意」的真意,而透過義的簡別、研究、詮釋,重新顯現這些教法不同修習的次第。如此即是《解深密經》中所一直強調的,如何依此諸法門的宣說來解深入密、遠離世俗之有所為與戲論,而獲致清淨解脫道?另一方面由此品之頌文可知,不論〈如來成所作事品〉中所宣說的佛經身是否為世俗正法或勝義正法,其實於此品中其真正的意涵是:「若雜染、若清淨法,我說一切皆無作用,亦都無有補特伽羅,以一切法離所為故。」,一切對於諸法的宣說與詮釋皆是妄見與我執的結果,只有:「若有如實知如是者,便能永斷麤重之身,獲得一切煩惱不住,最極清淨、離諸戲論、無為依止、無有加行。」,而此才是釋尊所真正要宣說的諸法甚深密意,也釋尊建立佛經身的真正目的。 第四節所要討論的則是如來法身與一切智的關係。在原始佛教中,所謂的釋尊之一切智,是強調釋尊能瞭知諸法緣起之理與為眾生宣說世間之解脫道,此即為原始佛教中所謂的一切智,這是從審查宿命智證通、生死智證通與漏盡智證通等三明而來的。而於《解深密經•如來成所做事品》中,認為所謂的如來之一切智,其具有五種特性,並且「一切智相」是在經由在本母十一相中,對於觀照八行觀後,所產生的證成道理之五種清淨相而來的,因此〈如來成所作事品〉中所宣說的「一切智者相」是清淨無染、如理通達地觀一切諸法,這是由證成勝義諦而實踐出來的。如此說明釋尊對於真如法身、五分法身與佛經身三者之間的相互證成與彼此之間的層次關係,圓滿地呈現:透過四種道理的觀察與實現,能獲致斷滅煩惱、所知二障,成就清淨圓滿的智慧,能成為了知世俗、勝義諸相的大覺者。而於另一方面,正是對於一切智的肯定,所以關於釋尊的對於客觀存在的理法(真如法身)、主觀的修行覺證(五分法身)與依所證之果而宣說之教法(佛經身),三者之間的相互證成,圓滿地呈現釋尊所欲宣說的諸法密意。 而關於第三章中所要討論的是:眾生如何藉由如來所宣說的三藏中,找尋出證得解脫的方向與斷除二障的方法?如何透過四種道理的論辯,証得圓成實相與一切智相?並藉由轉識成智的理論,讓迷惑的世俗者來達到一切智者相與清靜境界。藉由對於三藏、四種道理、轉識成智的理論探討,希冀能清楚的闡釋《解深密經•如來成所作事品》中所要表達的重點:眾生如何除遣無明大夢,以獲致二智圓具。因此: 第一節是探討〈如來成所作事品〉如何透過對於經典的重新詮釋,將佛教知識系統的大綱以契經四十二事、調伏七相與本母十一相的方式表現出來,進而讓聲聞與獨覺二乘:一方面藉由了知傳統經典中所建構的種種法門後所隱含的世俗正法之知識體系;另一方面則是要透過對於佛教知識系統的瞭解與掌握,達到離欲斷惑、終得涅槃境界的目的。而對於菩薩乘而言,則是透過種種的方便行,藉此能發菩提心、希求無上菩提及利益一切眾生,促使諸菩薩求渡一切眾生利益。如此,釋尊才需透過對於契經、調伏、本母以及不共陀羅尼義的宣說與除遮,一方面讓眾生藉由佛經身的宣說與修持,獲致涅槃解脫的境界;另一方面讓諸菩薩善悟釋尊所說之密意言辭。 第二節則是討論〈如來成所作事品〉如何透過觀照四諦十六行相所建立的四種道理(觀待、作用、證成、法爾),來說明如何依此四種道理來獲致一切智相與清淨境界?這是藉由對於量(pramāNa)的考察來判斷對象是否合乎正理,並且重新將釋尊所宣說的十二分教正法來加以思維考察,針對宿習、無知、猶豫、顛倒、執著等諸漏習氣加以摒除,而達到開顯正論、滅除邪說的目的。如此藉由觀察所有言教、思惟一切所說正法,因而展現〈如來成所作事品〉建立四種道理的目的是為了:「審正觀察、聞思正法」,以達至「善淨堪智」。此即是以法作為思維、考察的對象,而將四種道理作為於世間中獲致正法的手段。。 第三節則是討論在〈如來成所作事品〉中,如何教導在世間的迷妄眾生擺脫所知障與煩惱障的纏繞,藉由對於佛法的理解與對於止觀的修習,來斷除二障以得清淨無礙智慧果,進而獲致戲論寂滅的境界。而在〈如來成所作事品〉中認為:聲聞乘與菩薩乘雖都能進行對於證法之轉依,但是聲聞乘所得的轉依,僅名為解脫身;而菩薩乘必須達到佛地的境界,其所得的轉依,才能名之為法身,而此二者之間所顯的十種功德差異是無法比擬、不可思議的。如此也代表著真如法身的優越性是高於解脫身與佛經身的。 因此,透過對於《解深密經•如來成所作事品》的研究可發現:大乘瑜伽行學派一方面承續原始佛教的精神與部派阿毘達磨的解經學傳統,一方面也接受大乘空性思想的洗禮,不但將所有的三藏經典加以重新耙梳與整構,也藉此機會將傳統經典灌入新的知識體系、新的詮釋體系與新的修行法門。因此於〈如來成所作事品〉中所表現出來的佛身論,即是將如來言音所宣說的三藏系統用大半篇幅來說明,但是卻又藉由不共外道陀羅尼義的宣說,除遣一切雜染清淨法的真正目的是無戲論、無所為,而這正是通經的主軸。如此表現出大乘瑜伽行派認為的如來法身不為功德身、不為佛經身,而是以真如作意除遣法相與義相的真如法身。
author 伍啟銘
author_facet 伍啟銘
author_sort 伍啟銘
title 《解深密經•如來成所作事品》之校譯與研究
title_short 《解深密經•如來成所作事品》之校譯與研究
title_full 《解深密經•如來成所作事品》之校譯與研究
title_fullStr 《解深密經•如來成所作事品》之校譯與研究
title_full_unstemmed 《解深密經•如來成所作事品》之校譯與研究
title_sort 《解深密經•如來成所作事品》之校譯與研究
publisher 國立政治大學
url http://thesis.lib.nccu.edu.tw/cgi-bin/cdrfb3/gsweb.cgi?o=dstdcdr&i=sid=%22G0089154008%22.
work_keys_str_mv AT wǔqǐmíng jiěshēnmìjīngrúláichéngsuǒzuòshìpǐnzhīxiàoyìyǔyánjiū
_version_ 1716462068925726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