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示股價量行為之實證研究
實務界多將監視制度之實施效果定義為防止操縱市場。的確,國內股市一向投機氣氛濃厚、短線交易盛行,惟異常交易未必全導因於投機炒作,事實上,股市交易者交易目的有四種:一是風險分攤(risk sharing),二是變現性交易(liquidity tradings),三是具有訊息基礎的交易(information-based tradings),四是炒作(manipulation)。異常交易宣告訊息在實證上,可以同時作為最可能發生市場訊息不對稱的樣本組,異常交易之肇致,究竟是否純係炒作造成,抑或具有訊息基礎的交易亦佔若干比重,應是一有趣之研究課題。 以下研究主題為本研究之重心: 1.在公告警...
Main Authors: | 張主卿, Chiang, Chu Ching |
---|---|
Language: | 中文 |
Published: |
國立政治大學
|
Subjects: | |
Online Access: | http://thesis.lib.nccu.edu.tw/cgi-bin/cdrfb3/gsweb.cgi?o=dstdcdr&i=sid=%22B2002003362%22. |
Similar Items
-
中國大陸B股股價波動性之實證研究
by: 蔡曜嶺 -
不對稱訊息、淨值與貨幣政策效果
by: 何佩如 -
承銷價低估的訊號模型實證研究
by: 陳芳宇, et al. -
美國物價指數與利率變動對於股市與債市的影響
by: 曾繁榮, et al. -
台灣八大類股價量關係
by: 杜芸菩, et 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