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區創業投資公司的投資行為與最適投資策略之研究
以往文獻對創投行為模式的描述主要可分為四個主軸,分別是代理理論、聲譽模型、囚犯兩難模式、以及網路模式。經由文獻的探討與實務訪談發現,描述創投的投、融資行為必須架構於投資人、創投、與被投資公司的三方關係,因此本研究第一部份以聲譽模式為立論基礎,推論創投在籌資壓力下如何透過躁進的投資行為爭取聲譽績效。 除描述性的聲譽模式外,本研究第二部份探討創投在面臨高投資風險時,有無規範性的模式可供投資決策參考。模型的建構參照選擇權的模式,首先推得最適現金流量的決策值邊界,並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推導出最適淨現值法與最適回收期間法的決策邊界值。本研究進一步結合Roberts與Weitzman(1981)提出分階段研發...
Main Author: | |
---|---|
Language: | 中文 |
Published: |
國立政治大學
|
Online Access: | http://thesis.lib.nccu.edu.tw/cgi-bin/cdrfb3/gsweb.cgi?o=dstdcdr&i=sid=%22A2002000721%22. |
Summary: | 以往文獻對創投行為模式的描述主要可分為四個主軸,分別是代理理論、聲譽模型、囚犯兩難模式、以及網路模式。經由文獻的探討與實務訪談發現,描述創投的投、融資行為必須架構於投資人、創投、與被投資公司的三方關係,因此本研究第一部份以聲譽模式為立論基礎,推論創投在籌資壓力下如何透過躁進的投資行為爭取聲譽績效。
除描述性的聲譽模式外,本研究第二部份探討創投在面臨高投資風險時,有無規範性的模式可供投資決策參考。模型的建構參照選擇權的模式,首先推得最適現金流量的決策值邊界,並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推導出最適淨現值法與最適回收期間法的決策邊界值。本研究進一步結合Roberts與Weitzman(1981)提出分階段研發投入的概念,歸納出在風險下的決策邊界:決定立即投資專案的淨現值需顯著大於零;決定立即放棄投資的決策邊界需顯著小於零,而這兩個決策邊界的間距決定於投資風險的大小,分別反應創投在風險下等待投資與分階段投資選擇權的價值。
對照理論的探討與模型的建構,本研究將實證分為兩個層次:首先,以創投與專業經理人的年資作為聲譽效果的替代變數,驗證聲譽效果對創投從投資到融資循環行為模式的影響。實證的結果發 現,以創投年資替代的聲譽效果顯著與第一次投資到被投資公司上市(櫃)的時間間距以及創投年齡正相關;而與出脫持股的幅度顯著負相關。經理人年資替代的聲譽效果與下一吹籌措資金間距顯著正相關。實證的結果支持創投追逐聲譽的假說。
其次,針對風險對創投投資策略衝擊進行驗證。實證結果發現,風險對創投投資間距的影響與理論不符,但是系統性的風險對投資次數的正向影響則得到驗證,顯示國內創投在兼顧投資報酬與預期風險的考量下,採用分階段投資的決策法則以降低風險,而非延後投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