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社會正義問題之探討:解嚴後台灣個例研究
本文希望以有系統的方式探討多元社會的正義問題,尤其是處於急劇變遷中的台灣社會,期能獲得較為全面概要的瞭解。主要的研究發現與結論略如下述: 一、正義困境:多元併發症現象(complication of social justice dilemma) 多元民主可分為穩定發展與不穩定發展型,關鍵在於其社會條件及民主運作的成熟情形而定。多元民主易形成組織利益宰治的困境,進者易導致政策精英監護制取代民主的問題,近代發展則常出現政府與民間政策資訊、認知差距的現象。台灣多元民主尚屬發展階段,近年來民主進展速度領先社會條件具備情況,激烈的抗爭風潮,更凸顯了民間與政府所存在的重大政策認知差距,兼之社經分配的惡質...
Main Author: | |
---|---|
Language: | 中文 |
Published: |
國立政治大學
|
Online Access: | http://thesis.lib.nccu.edu.tw/cgi-bin/cdrfb3/gsweb.cgi?o=dstdcdr&i=sid=%22A2002000408%22. |
Summary: | 本文希望以有系統的方式探討多元社會的正義問題,尤其是處於急劇變遷中的台灣社會,期能獲得較為全面概要的瞭解。主要的研究發現與結論略如下述:
一、正義困境:多元併發症現象(complication of social justice dilemma)
多元民主可分為穩定發展與不穩定發展型,關鍵在於其社會條件及民主運作的成熟情形而定。多元民主易形成組織利益宰治的困境,進者易導致政策精英監護制取代民主的問題,近代發展則常出現政府與民間政策資訊、認知差距的現象。台灣多元民主尚屬發展階段,近年來民主進展速度領先社會條件具備情況,激烈的抗爭風潮,更凸顯了民間與政府所存在的重大政策認知差距,兼之社經分配的惡質化發展,充分顯示困境的多樣化現象。
二、政經糾結:政經發展與分配正義(entanglement of justice distribution)
社會分配與政治經濟的發展呈現著密切糾結的特性,就政經發展階段配合民間所得分配情形觀察,係呈現u形曲線的分配狀況,在威權階段以及民主化時期,社會分配呈現較高度的不正義狀態,自由化時期則處於u形線底部呈現較為正義的分配情形。
三、經濟正義:市場失靈與地下經濟(market failure and underground economy)
經濟正義的範疇包括:生產正義、分配正義、交易正義、及消費正義等方面,市場失靈加上地下經濟猖獗,更為經濟不正義造成火上加油的效果,因此政府基於“必要適當”原則維護經濟正義愈來愈重要。台灣地下經濟幾乎占全國經濟活動的四成,其中屬於地下金融者即占六成,政府可應用經濟性管制與社會性管制處理,但應考量動用政府制度的“交易成本”概念,避免導致“政府失靈”現象。
四、社會抗爭:公權極化論(polarity of governmental power)
解嚴以來民眾參與抗爭活動人次占總人口46%,就社會抗爭的發展約可分為:發生期、爆炸期、與普及期。違抗行為的正當化應具備適當要件,民間部門尤應要有適當自律和節制的原則,並應發揮民間團體的匯聚功能,使朝向理論溫和的價值面訴求。變遷中社會的公權力具有極化發展趨向,於社抗爭風潮衝擊下極化現象更為明顯,從威權時期到民主化時期觀察,發現係呈順時針的梭形軌跡演變,其中政策合法化則扮演了重要的關鍵領先角色。
五、共識紛歧:多元共同體建構(consturction of consociational democracy)
就多元民主的合法性來看,主要有賴於政治參與者對多元民主統治正當性的認同與信念,台灣社會多年來一直存在著不同次文化、或族群間的調和問題,甚至對於若干屬於國家根本憲政共識的認知也產生紛歧。
建構類似“多元民主共同體”的制度安排,應是有幫助的,政治領導者應大力支持,在制度上設計族群間的高層聯盟方式、相互否決權制,或加強政治資源的依比例分派、各自治權的規劃、或採用多元政黨制的觀念,以取代傳統的兩黨制協商等,均是較為實際的。
六、行政無力感-都市症候群(metropolitan symptom of administrative inertness)
公平正義已成為當代行政發展的重要趨勢,將與傳統的經濟、效率鼎足而三成為公共行政的第三極。經調查發現社會正義似尚未成為行政的重要地位,並發現就職於台北都會區的行政人員,無論是在行政動機、正義觀等各方面,均顯示出較悲觀、負面的現象,形成特殊的行政無力感都市症候群。由於社會抗爭風潮的影響,政治作秀凌駕依法行政,群眾口號往往替代了法律,膚淺、討好式的主張,取代了專業、前瞻的政策規劃,必將導致分贓式、掠奪式的結果,國家財政的迅速衰敗乃是遲早會發生的事。
七、隱性差別施政-施政低階論修正(latent discriminative administration)
隱性差別施政在民主社會的金元政治趨勢下,通常多不是發生在施政的明顯處,或既定的有限利益爭奪。在急速變遷社會中存在著無限的待開創利益與機會,共獲利潛能高而直接感受損失、被剝奪的人少,此類利益通常多以社會大眾福利、或一般公共財的犧牲為代價,而對社會造成長期暗中的嚴重傷害。
隱性利益的開創最需要特權的護航,特權中則以民意代表為最積極,蓋選風敗壞競選經費高漲,為民服務則以替商界關照,更具有政治生涯規劃與發展,以及商業投資的雙重利益。
八、民眾正義觀:期望的正義(justice expectation of populace)
民眾在一般憲政正義觀方面,看法最一致者即憲政人權應優先保障、和應公平施政無特權二項,兩項均是對於正義的殷切期望,同時卻發現這兩項卻是行政人員評價最低者。民眾與政府對有關憲政公平看法迥然不同,更足以說明民眾與政府基本認知差異的現象。
民眾對各項正義原則支持度最高者即為折衷原則,因此在社會制度中適度的誘因設計是必要的,人們對分配正義的觀念,除了支持最低保障外,更支持有權應得、與各取所值的基本原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