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政治反對運動之研究
一、研究目的: 本論文旨在研究民權主義在中華中國台灣地區之實踐情形。亦即,本論文以台灣地區自民國三十八年起至七十八年止,四十年間的政治發展情形為研究主題。惟該一主題範圍太大,不適於作為博士論文題目。故筆者以政治發展研究範疇中的政治反對(political opposition)為研究題材,並選定在台灣地區中自具特色的宜蘭政治反對運動為研究範圍。換言之,本論文係以宜蘭政治反對運動為著眼點,進而宏觀中華民國在台灣地區的政治發展情形。 二、研究假設: 本論文的基本假設有二點: 1、宜蘭政治反對運動的型式,較受系統特型(system charact eristics)的影響,基中尤以領導人風格(lea...
Main Author: | |
---|---|
Language: | 中文 |
Published: |
國立政治大學
|
Online Access: | http://thesis.lib.nccu.edu.tw/cgi-bin/cdrfb3/gsweb.cgi?o=dstdcdr&i=sid=%22A2002000395%22. |
Summary: | 一、研究目的:
本論文旨在研究民權主義在中華中國台灣地區之實踐情形。亦即,本論文以台灣地區自民國三十八年起至七十八年止,四十年間的政治發展情形為研究主題。惟該一主題範圍太大,不適於作為博士論文題目。故筆者以政治發展研究範疇中的政治反對(political opposition)為研究題材,並選定在台灣地區中自具特色的宜蘭政治反對運動為研究範圍。換言之,本論文係以宜蘭政治反對運動為著眼點,進而宏觀中華民國在台灣地區的政治發展情形。
二、研究假設:
本論文的基本假設有二點:
1、宜蘭政治反對運動的型式,較受系統特型(system charact eristics)的影響,基中尤以領導人風格(leadership)因素,較直接影響其型式。
2.宜蘭政治反對運動型式,在比較上傾向於是一個沒有具體組織和明確發展目標的運動。
三、研究途徑與方法:
本論文的主要研究途徑為歷史研究途徑,輔之以行為研究途徑。而主要之研究方法有四種:
1.靜態資料分析法:
本文蒐集並分析與研究主題相關之書籍、專文、報章報導等靜態資料,並予歸納分析。
2.訪問及觀察法:
有關本文主題之動態資料,筆者主要採用人物訪問的方式,逐步蒐集分析。同時藉防問之機會,赴宜蘭市、羅東鎮及冬山鄉、三星鄉接觸宜蘭選民,並觀察記錄其對與本文主題相關問題的反應。
3.票櫃分析法:
在本論文研究範圍內之選舉頗多,本文儘量選取足具代表性之選舉作選票分析和統計,並製成統計圖表,以為本文推論和分析的依據。
4.電話調查法:
本文以宜蘭縣12個鄉鎮市為範圍,並以宜蘭縣之電話用戶為抽樣母體進行抽樣,計得樣本231個。並將訪問結果進行統計分析,以茲為本文推論和分析的主要依據。
四、研究架構:
本論文的分析架構,係以前述各種方法分析宜蘭政治反對運動的系統特徵(團結性、競爭性、可辨識性、競爭場所的決定性,以及領導人風格),從該運動的目標和社經文化環境與系統特徵的互動關係,分析出宜蘭政治反對運動的型式特質。
五、研究大綱:
第一篇:導論
緒 言
第一章:研究動機、目的、方法與架構
第二章:政治反對運動的意義
第三章:政府遷台前台灣政治反對運動概述
第二篇:本論
第四章:郭雨新與宜蘭政治反對運動
第五章:林義雄與宜蘭政治反對運動
第六章:黃煌雄與宜蘭政治反對運動
第七章:陳定南與宜蘭政治反對運動
第八章:各期宜蘭政治反對運動之比較分析
第九章:宜蘭政治反對運動的電話調查統計分析
第十章:結論
六、研究結果
1.宜蘭政治反對運動在民國64年之前即已存在,便它是以認同個別領導人為核心,而不具組織型態,反對目標與意識亦十分模糊。
2.民國64年的增額立委選舉之後,宜蘭政治反對運動開始發生變化,它雖仍以個別領導人為運動發展核心,但政治反對意識以及與執政者的競爭態勢已逐漸成形,反對運動也逐步朝組織化方向發展。至民國70年之後,反運動的組織雖仍未正式成立,但反對運動已獲得了相當的支持。及至國民75年民進黨正式成立,反對運動雖已組織化,但宜蘭的民進黨仍然無法完全整合政治反對的資源,而形成民進黨與黨外並存的現象。
3.宜蘭政治反對運動的目標和組織一直處於模糊不清的狀態,因而選民認同的對象往往是個別候選人,而非反對黨本身。因此,在宜蘭選民分裂投票的取向十分濃厚。
4.宜蘭政治反對運動所展現的特質,事實上與台灣全省的政治反對運動特微頗為類似。
5.台灣政治反對運動應以加強產生領導人方式的制度化;整合力量,加強團結;建立明確的發展目標為發展的重點。如此才能成為健全的反對黨,以提昇我國民主政治發展層次。
|
---|